继续开脑洞:给什么人发钱最能促进消费?
今天聊聊大家都喜欢的话题:发钱!
首先声明:这不是什么经济学或者金融内容,只是生活中的一点想法,请勿对号入座。
2023年已经悄然而至,之前说过,我对宏观的形势的看法是偏悲观的,这不是空穴来风,各地都出台了提振经济的举措,力度不可谓不大,很多地方都在发消费券,身边的朋友也有抢到劵去SHOPPING的,我手欠,一个都没抢到,宝宝心里苦。。。。。。
由抢消费劵引发了一些思考,既然消费券都发了,那直接发钱还会远嘛?我还特地看了查看了一些相关报道,确实有很多讨论,不乏一些大V的论战,那精彩程度比明星选秀还过瘾,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各位可以自行上网搜索,我这不是财经频道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发钱,肯定是大家都喜闻乐见地群众活动,正所谓“钞票解千愁”,不是说我没抢到消费券就说发劵不好,你想过没有,消费券本质是一种“杠杆”,也就是说想为消费做贡献获得这个优惠的前提是你有消费能力,就像点外卖的满减优惠,另外我观察到的消费券的刺激作用是短期的,也就是说跟打鸡血一样,当前的储蓄率尚可支撑,以后呢?刺激的药效越来越差,这里面的因素只能说见仁见智了,就像买电动车的补贴优惠一样,现在照样带不动了。
促进消费可不是促进这玩意
我觉得是时候把直接发钱摆上桌面讨论了,首先要明确一点,发钱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为了阶层跃升,也不是让你去买H大的保供房或者去三亚住总统套房约女明星,发钱是为了促进居民消费,让店铺活下去,让居民有就业,灵活就业也是就业嘛!因此行业补贴不在讨论之列。我不主张搞大水漫灌,发多了副作用大(财政扛不起),有钱的又不差你那点钱,人家不会因为你发的那三瓜两枣就去多消费几台跑车,再说了消费跑车对国民经济的提振作用能有多大,全世界精英阶层都爱进口货。保成路夜市
促进消费,让小微企业活下去,增加居民就业才是我们的目标,那啥“以工代赈”就不提了,好用早用了,看看现在的投资数据就懂了。说实话,我最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些触动是在2020年武汉第一波疫情过去后,城市解封逛街的时候开始想这些事的,当时和朋友一起武汉三镇到处跑,看看复活的夜市,吃街边的小吃,长时间的封城着实把人憋坏了。当时的商家也是卖力,各种活动不断,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浪费不是促进经济,绝不是补贴的目的
这样合适的群体大多是那些人呢?我觉得一些高校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之前不是一些高校定向的往贫困学生的饭卡里打补助嘛,这样的形式就挺好,也不怕把钱拿去买苹果手机,还能解一些真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燃眉之急,属于把钱真的花到地方了,所以补贴的数额不用太高,各地方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可能有人说了这不是“低保扶贫”吗,我们一直在做啊!这就要说最重要的一点,低保是一种政策性的长期的事业,而直接发放消费补助是一时的,不是路径依赖,这也是金额不宜定太高的原因,免得有些专家又出来说什么“养懒汉,穷人需要激励”。我个人观察自己的社区觉得有这样一些人属于那种发了钱肯定不会把钱拿去买基金还赌债的,一种是残障没有稳定生活来源的,第二种是孤寡老人,特别是带着留守儿童的那种,这些人你发他几百块钱也是正经拿去消费米面粮油,给孩子换身新衣服。我在这呐,就不一一列举了,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情况,不可能都采取相同的标准。
美日等国直接发钱的粗暴做法不提倡
要过年了,“安得广厦千万间”之类的话说着也没啥意思,愿每个人都能过一个祥和的年!!!!
地方时政
找最新免费影片就上孤狼电影网-更新更全更受欢迎的影视网站-gulangyc.cc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