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人世间》,能感觉到作者就在平民百姓之中,面对他们日月的曲曲折折、酸甜苦辣,目盯着、口说着,很婆婆妈妈的,却让笔者心动,带着依恋与不平静,试图丢开传统评析法另辟新路,从传播学角度,并参照电视剧,再次品一品这部巨著的独香异韵。
一、生活把握的与众不同
方式上是对日常生活全面把握、精准把握、深度把握;内容上分为日常生活层面、文化层面、“情”的层面。
(一)全面把握
横向:改革与守旧,物质与文化,国内与境外,凡社会上能看到的,《人世间》几乎都有了。不仅覆盖了“现已有”,也捕捉到了“新涌出”:前者如官员外行充当内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后者有“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做法”以及
纵向:穿越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2016年五十年的重大事件与社会现象。更多笔墨施力于“上山下乡”和大家熟知的“那种思潮”两个节点,缘于二者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太过深重,与平民生活及切身利益牵扯也大。笔端触及的远不止周家但聚焦的却是周家:家人们四分五散于天南海北,数十年尽力“三线建设”的
(二)精准把握
首先,拿捏有度。下册407页:“有权力的人如果想利用它为自己或亲人谋私利的话,只要稍稍动动脑筋,就可以相当顺利地心想事成,波澜不惊地达到目的,而且还可以做得合情合理。”很清晰:腐败的内核乃“公权私用”,如若敢碰这四个字且明显超越条款额度,即使做得再巧、藏得再深,你已经离镣铐不远了。其内在的蕴含,格外沉重:“稍动”脑筋就可弄得“合情合理”,太易于滋生、不易发觉了!这给制度性反腐一个高声拷问:应如何有效应对?作者拿捏竟能如此有度且隐含着准确拷问,反映了观察之精细达到秋毫之末。
其次,把握到位。这就要求透过表象抓住本质。诸多例中仅举一个:那些年,培养各类积极分子,再由他、她带动大家,几乎成了谁都认定的先进经验。原著却另有发现:中册第四章好几处提到了乔春燕这位积极分子被“当枪使”了,这就抓到了本质。“培养典型”本来无错,但在“十年非常时期”走了形、变了味:让“积极分子”前台卖命,有了成绩归上级,出了问题由“典型”背黑锅,此时的乔春燕不就被揪住不放吗?笔者暂将其定义为“适用主义+投机主义”。一句话:把握到位不遗漏,拿捏有度无偏差,这才叫精准。
(三)深刻把握
体现在对“常见”的不断开掘。官僚主义在众人眼中很“常见”,对其描述也容易浮于表面与落入俗套,《人世间》却是能开掘出“新”与“深”来:周秉昆合法手续买的房没住多久,房管所要求立即腾出房子,电视剧31集依原著在中册178页的描述,予以具象性显示:周秉昆指明卖房合同签订就在房管所这个屋里,房管所官员格外蛮横:当时“坐在这屋里的不是我,是谁,你找谁去?”官僚主义的本意是脱离群众、不负责任,到这里增添了并深化为欺压平民的霸道与做派的蛮不讲理,冲破了工作作风范畴而涉及人品修养。下一例是另个样子:这多年来,书店被挤走或改作别用,也成了“常见”,原著下册十四、十五章中,店主连连感叹:“中国人太对不起书店了。”有钱人“一掷千金,但是爱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他死前再三恳求将书店办下去,满口应诺的上属“路路通公司”却在他闭眼后便改为肯德基店。有解释说:“经商有经商的原则,赚钱是首要目的。”商家固然有其理,但鹊巢鸠占、“读的”被“吃的”挤掉却是事实!作者没有囿于这一表层,而是进一步开掘,通过祝贺肯德基店的“花篮摆满了门两侧的人行道”“开张当天的营业额就有好几万元”来暗示:众人兴趣在于肯德基店的生意兴隆与佳肴味美,无人关注书店遭遇厄运这等鸟事,更无人看得出“鹊巢鸠占”背后有什么问题在。显然,“鸠占”现象被社会合法化与理念合理化了,引不起人们的警觉反而视为正常。脑袋麻木吧?麻木!这一段描述是现实的再版:当前读书风气被“趋利”行为所取代,并未局限于几省几地,也不短于三年五年,已是大面积、长时段文化阵地的失守,必然导致信仰缺失的民族灵魂空壳化,将会是什么情景,敢往下想吗?问题严重吧?严重!笔者读到书店的被“鸠占”,怀着对官僚主义的愤懑在问:管理部门干啥吃的?原著与电视剧对这两种“常见”均有穿岩至底的“看透”并死死摁住硬往深里刨根,期盼社会重视并呼吁及早解决,尽着作家的责任职守。
《人世间》内容的出彩,无不基于对生活全面、精准与深刻的把握。这,是资深作家的素养必具,也是作品传播少不了的前期铺垫。和梁晓声先生有着同样“知青”与城市基层生活经历的,何止千、万?能对日常生活尤其平民的酸甜苦辣长期“体验”且带着“有意”,方是资深作家“有感”而普通人“则无”的区别所在。梁晓声与电视制作团队(含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下同)对日常生活层面在“体验”基础上的把握,尤其在“常见”中能有新的发掘,显示着不可多得的目光独到,在功底修炼上也“与众不同”了。至于对文化层面、“情”的层面的把握,移入第二大题来详述。
二、内容呈现的别具一格
(一)中华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展示
1.中华文化充溢于全书。中华文化与家庭文化的概念、特点等,专家们多有谈论,恕不赘言。《人世间》对其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文化都有展示,充分而全面。狭义文化在原著中触及到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诸多文学流派以及德、法等国近代哲学,用十多处的单个页码对雨果、巴尔扎克、大小仲马、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名作与其他一些名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展开;涉及我国的也不少,仅中册95页就提到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与当代哲学的具体作品。梁晓声文化涵养的宽广厚深,太符合王蒙所倡导的学者型作家了!电视剧对此也有一定的关注,33集就有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姐妹名作,看得出编剧王海鸰功底也不薄。
广义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隐身在《人世间》各个角落:能显显地感受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真诚与虚伪、革新与守旧等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共存,并对普通百姓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善心待人诸多美德给予了足够弘扬。以上这些,笔者将在别的场合细谈,在此要详说的,是等级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根深蒂固以及对“公平”蚕食的不可小觑。锁定了等级观念,才是深海里猎到了大鲸。原著与电视剧中随处可见的,是干部高层的特权、特批,特享、特供、专车、高级公寓、高干病房,下级的陪坐、陪送,秘书的提包、开车门,包括
2.周家体现的家庭文化。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以家庭文化形态展现着中华文化。原著铺开的十几家中,花用笔墨最多的是平民阶层的周家。“男一号”周志刚规定了行为准则:“不能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家内关照多于争吵,理解多于误解,支持多于冷漠,饯行了光字片五条街街名的“仁义礼智信”。地位不高,人格高洁,经济不富,精神富足。到后来由单一的工人家庭演变为一门三户的干部家庭、知识分子家庭与平民家庭的融合体。原著尾声,来了个画龙点睛:他们以各种姿态,在创造着“周姓人家最精彩的历史。”笔者赞同梁晓声大段论述中所挖掘的原因:改革开放给他们提供了奔跑驰骋的良机,笔者又认定作者笔下的周家人彰显了平民百姓人性的真、诚、良、善,继承了未遭污染的中华文化,释演了家庭文化的核心之一 :自强不息!植物人周母的复活在暗示,周家的生息力之强,可以绝处逢春!感受颇深的,还有原著与电视剧联手打造的家庭文化新追求:放下“恨”、擎起“乐”!原著中向桂芳的“心里没有了恨”“就会更幸福”的人生感悟只简单的一句,能醒很多梦中人;谁家争吵打闹众人来劝和,属于消“愤”,也应归于此类。乐,充满2013年大年三十晚秉义、周蓉、秉昆“周家新三家”的聚会以及稍后携手境外的旅游。电视剧中同样也欣喜满满:子女们含笑隔窗望着久别重逢的老爸老妈面对面交心,全剧结尾时“周家新三家”的安度晚年,也无不心悦。乐,别家同样有:那位曾惹得向桂芳生恨的
(二)“情”的充溢与呈现
文学评论中常常使用的“心理活动”这一概念,宽泛而模糊。窃以为,它包括“知”与“情”(不排除隐含其中的“理”)。《人世间》文学信息传播中有着“知”的相告,更多的是“情”的馈赠。原著上册第十章以55个页码的大容量对周志刚翻山越岭到贵州探望周蓉大力铺陈,暗示着老爸对女儿比儿子的“更爱”。相见的霎那,“女儿身不由己跪下了”“掩面而泣”,父亲“背着竹篓一动不动伫立着,老泪纵横。”这几个动作,将二人当时的情感反应由平静到浓烈,活脱脱地呈了出来,受众想不动心也难。电视剧特意加了一个细节:周蓉突然发现老爸出现在面前,手里的水瓢不知不觉中自自然地落在地上,双膝跪倒泪涌满面。多达六行、连续不断的滚动弹幕上受众反馈强烈:“太感人了”,认同数为657;“看哭了”出现三次,认同数分别为1030、807、4207;“好感动”为674。如果说文字表达对理的开掘易于深化,而屏幕上演员眼一瞥、眉一皱,或是一滴泪、一声叹,可给受众一个活灵活现,能穿透到他、她的内心,相比文字符号的抽象传播,其具象化在心理活动的信息传播上,就大显其长了。无论原著还是电视剧在这里的“知”仅仅四字:父女相见,其余全是“情”!引发受众动心动容者,“情”也,非“知”也!笔者发的多篇文章中,将文学作品中的“情”分为情感、感情,并将前者定义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后者为心理距离的远近疏密。《人世间》既有作者“情”的融入,又有作品原材料“情”的携带,还有受众的情感反应,三者联姻性地做着“情”的抒发与传播。
1.情感。反应形态约为六种,这是笔者所进行的归结,也体现在《人世间》中,没有必要细述。仅举情感扭曲在原著与电视剧均有的典型一例:周秉昆到医院看望郑娟生小孩时被迫充当了她的临时“丈夫”,这种加在一位连妻子的影儿也无的小伙子头上的无奈,是何滋味?秉昆当时的情感扭曲,唯有自知,也被受众感到。外界刺激与情感反应在《人世间》信息传播中被多层次展现:首先,有大小之分。小刺激小反应,大刺激大反应,反应的幅度跟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例如死比伤刺激性就大,老工人冻死、肖国庆(电视剧改为孙赶超)卧轨,对人的刺激远远超越离世的正常,而
原著与电视剧在“情”的呈现上亮点多多,其失误也不是一处两处:尤其暴力,作为情感反应失控时的骤发,在日常生活中一下子难免,但在原著中次数着实太多,仅中册458这一页,秉昆打了大儿子耳光,还想打小儿子。对电视剧笔者有统计:共18次,涉及16集,主人公周秉昆就有6 次。如此之多,在家暴频出的当前,负面作用不会小的,尤其对那些易于动拳动脚的年轻受众,未必是个好。再者,53集周秉昆需6万要购买小货车,工资不低而又无什么负担的哥、姐都还要“想办法”,受众就有情感反应,此时弹幕质疑其真实性,并拿普通之家乔春燕也有六万多来说事儿。
2.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其亲密来自于血缘扭带与朝夕磨合,还有一种仅“朝夕磨合”而无“血缘扭带”的,笔者谓之“准亲情”。周秉昆对周楠,
友情。在《人世间》中覆盖了“友”的方方面面。互帮互助,不求回报,出自于意念中的“应该”并在行为上养成自觉。中册9至10页,孙赶超认定周秉昆行为正义却遭到抓捕,便“自投罗网”以表示抗议,肖国庆觉得孙赶超没有告知自己一同赴难而埋怨。两人敢冒风险的“有难同当”,是对“互帮互助”的突破;邵敬文为维护周秉昆工作岗位所体现出的责任担当,则是对“不求回报”的超越。两种类型,都将友情从传统的泛泛层面提升到新的档次。
爱情。周家三个子女的爱情,均不同寻常:长子周秉义正逢郝冬梅父亲“被打倒”时对她追求,在她失去生育能力后爱心不变,周在赴苏其间与苏联女子的绯闻也没有影响她对他的感情,一如赵孟頫与管道升般地恩爱多年,周秉义死后郝冬梅再嫁,其间的浪高浪低描就了不同寻常的爱情曲线。女儿周蓉爱情破裂后跟前夫的分手与鸳鸯相遇后的重新组合,也在演示着一波三折。兄妹二人在爱情的“真”上“同样”(包括与冯化成的前期)而在“贞”上则是“另样”:周秉义与郝冬梅五年来即使在“第三只眼绝对瞭望不到”的地方“一次也没有那样过”,而蔡晓光袒开自己在周蓉身居法国悠悠长长的12年间是“守而不忠”,这对自视很高而“守身如玉”的妻子是个莫大刺激,然而她没有因为丈夫生理需求的越轨而疏离夫妻爱情,因为丈夫赠予她的坦诚,难得,又金贵!周蓉随后对已觉察到与丈夫有染的护士长关铃的宴请、畅谈,也就毫不为怪了。原著将这一宴请,称为“清君侧”。其构思与描写上很有看点,只可惜电视剧未予展现。最带观赏性的,是周秉昆与郑娟爱情的曲折、奇特与浪漫,笔者谓之为“爱情三阶段”:初段,他们的相认出乎意外却很快感情融一、身子也合一了。中段,经郑娟告诉真情后的考验,到中册11至16页得到好友的“全票通过”、四邻的称赞与电视剧13集餐桌上众友以“集体媒妁”身份的助推,让倍受舆论压力的娶“小寡妇”,拥有了广泛支持。再经一番曲折后得到家人认可,这才连理喜结。免去了宴请与洞房花烛的俗套,平添了“马拉松”式的趣雅。后段,是二人在风吹雨打中的恩爱百般以及电视剧新创作的孙小宁“第三者插足”而未插进的感情弥坚,原著中周秉昆得到了“心比许多女人都干净”的郑娟,电视剧52集郑娟因有了秉昆“再难的事儿我都不怕”了。 “爱情三阶段”有着浓浓戏剧色彩般的耐看,受众也在心动神移中产生甜甜之感。二人的婚恋在三对中唯一的荆棘满路,却是三对中唯一的恩爱终生。
笔者感觉,梁晓声以现实主义手法将中华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原生态展现到广、且渗透到深而又紧揽其灵魂与痛点,实在可圈可点。尤其从“情”的层面切入,咬往了文学之本。因为有了“情”才有了打动,才有了真善美的熏染。有的评论家喟叹:“情感世界始终未能进入长篇小说。”是否达到“始终未能”且不讨论,但也反衬出梁晓声从“情”的层面切入来呈现人之为人的人性,有着可嘉的难能可贵!
三、艺术表达的另一样貎
上文讲的,不少就含着艺术表达。在此,又集中说说以下几点:
(一)原著行文风格上的不同一般
大悬念。之所以冠以“大”,缘于和谜底相隔太远。下例不但“大”,且是悬念套悬念。上册11页,涂志强以杀人犯被处决,他为什么杀人? 留下第一个悬念。21页:“强子是为我才死的,”并说他是“以功折罪的”,这是被称为“大哥”者连发的感叹,“大哥”是谁?涂志强因何为他而死?又“折”的什么罪?为第二个悬念。上册71页“棉猴”和瘸子叫走了周秉昆,此二人真名叫啥?是良是歹?为第三个。上册74页瘸子求秉昆每月给郑娟转送30元并说了理由。钱数有无保证?供应能否每月坚持?为第四个。其间尽管有三处涉及到瘸子和“棉猴”,但也只是对前面悬念的提醒,谜底并未亮给受众。下册446至448页瘸子才将“水自流”是自己真名、捅死人的是外号“棉猴”的骆士宾而非涂志强交待出来。小说隔了2/3左右篇幅,悬念中的一连串问号这才解开。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大悬念是周秉昆给郑娟送钱,郑娟的出场从第一次到第二次相隔270个页码之多,这期间郑家人的穷窘如何度过?周秉昆是否将钱按时如数送达?可算第五个。到下册423页,方给了谜底,这一悬念在共有1458个页码的三大长卷中相隔将近1400个页码,几乎穿越这一巨著的从头至尾。每个悬念总是在一开始就将问号甚至一连串问号抛给了受众,吸引着他们“欲知究竟”而又求之不得心理,艺术魅力的强度方能持续不减。其他小说有类似的悬念吗?至少,读中外名著不算少的笔者没有见过。如此大而互套的悬念,让梁晓声玩于股掌,且在从容、自如中显出了别样。
大议论。大凡作品的开头,都将最生动、最耀眼的予以最大程度地亮出,而原著相反,首章找不到情节与人物,几乎是述、议而无描。下册从263页议论到265页,其中还列“第一”“第二”。同册434至437页的议论长达3个页码,作为段落开头的,有排比式的三个“在他们中”、三个“否则”、三个“如果”。此外,其他地方的小述、小议、夹叙夹议也不少见,如上册269页对“从众效应”,就拿出一小段给予述、议性的阐释。较之于纯粹的描写,议、述在开掘上显得深、透,其中对改革开放大前提下“知识、学历、机会、权力”改变个人命运的议论,理之深深,益人心智。小说描述中插入议论,在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大师中曾有过,至今虽说还有但已式微,却在《人世间》多次出现并予以功能的有效发挥,实不多见。
还有看点,笔者暂名为“捆绑式人物刻画”的尝试。原著写得直白:“感情上的连体人”的秉昆和郑娟夫妻二人“只要在一起,就有了力量;但只要分开,各自原先的精神能量都反而弱了。”作者干脆给了个公式:“他俩的结合不是1+1=2式的结合,而是2-1<1的结合。”
以上这些,包括拙文没有专说的倒叙手法的多用且多变,均显得很另类。尽管“捆绑式人物刻画”的尝试只是个案,但也可能是罕见的特案,笔者将其囊括进来,归结为《人世间》凸显出的“梁氏行文风格”,不知可否?
(二)电视剧改编的异彩纷呈
电视剧依据同名小说改、编、增、删,总体上继承了原著“衣钵”,而大动筋骨的也不算少,经二度三度创作绽放了诸多异彩。很有看点的有的是,现以 39集“送别父母”为例。这是电视剧的新创,设计了没有同日生的周家父母的“同日死”:周父安卧,周母静坐,手儿紧握,相携魂离。老俩口夫妻之情深,只这一画面就足够了。吾人感慨赞叹之余,坦直而问:好几个子女能忍心老母屋外冰天雪地一人孤守而他们躲进暖屋?且全都靠墙、趴桌,竟睡得那么死沉,连慈母冻死无人发觉?“有违”常规、常理。吾人猜想,编剧高手王海鸰与一流导演李路未必不晓,说不定故意“违”它一下,却“违”出了传奇色彩,赢得广大受众认可,没有发现谁揪“违”不放,有着受众内心与作者意图距离趋零的罕见。窃以为这是缘于:一者,“同日死”的情节设计“死”中含暖、含情、含爱,太符合受众心理了;二者,制作团队分寸把握得当,稍“违”即止,把柄过小无人抓住;三者,艺术处理上,有着老两口一起升仙的营造,而蒙太奇的使用,乐声的配合,伴歌中的“我们啊……一生向阳”的喻意,都在用柔嫩之手抚摸着受众之心。前后一系列镜头得到弹幕上的一片点赞,可以说,这一小小“有违”源于“敢于”,也源于“巧于”。47集,丧子、丈夫入狱、手头拮据,生活重担、精神重担同时压在弱女子郑娟肩上本就让人揪心,城管偏偏收走她赖以生存的小推车,又推她倒地手破出血,那般地野蛮,让受众怒情炽热得想闯进屏幕揍他个鼻青脸肿!这一镜头的特别,在于对受众情感反应的极大调动。
不同角度的上两例均为创作的精品,下例则是改编上的异彩。原著上册465页,吕川被开除是因“同学出卖,”仅改为:“王八蛋把信寄到我们学校。”明摆着“王八蛋”只能出在看到他多次来信的几位朋友中。电视剧中乔春燕焚信并对各位劝解的“异常表现”基于原著,而镜头给笔者的感觉却是:在其他人“并不异常”下衬托出她已变为“小人”。电视剧只一小改,如同大画家仅在眉毛或眼睛上动一两笔就将张三变为李四般的高妙。而“小人”的素质为乔春燕以后的告密埋下伏笔,其改动的艺术价值就含在其中了,电视编剧王海鸰、导演李路的业务素养,就在不足一道的“小”中,也显了出来。
作为年已耄耋的退休军人,观完电视剧,给王海鸰、李路致以军礼。读完原著,军礼后,还有一句感慨:梁晓声就是梁晓声,一位有着独香异韵的作家,很不同别人!赠君两个网络词:棒棒哒,很潮!
(原载于《华文月刊》2022年7月号)
作者简介:杨若文,本名杨军,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曾被聘为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专家组成员。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两部被部分大学选为教材。发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读书报》以及杂志《今传媒》《西部学刊》等的论文150余篇,内容涉及到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多个学科,其中在古代汉语、报刊现状与报刊批评、古典小说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前提出并论证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如今已成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闹话题。还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上下册与《宫灯》,发表过少量散文与短篇小说,现为文学期刊《华文月刊》“华文观察”专栏作者。
推荐人:陈锡忠(作家)
编辑:何金德
发布:何媒矩阵、何媒工作室
电视剧人世间周秉昆
最新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