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旧报纸:17年来的问题相声,马季那代人真是不容易
我想我已经用三秒钟夺走了你的“窝槽”。
2004年后入坑的相声迷喜欢讨论一个问题:相声是如何衰落的,又是怎样在郭德纲的努力下起死回生的。这当然是个重要的话题,但不结合历史信口开河,是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的。
相声的复兴,郭德纲有一份功劳,主要的贡献就是把相声的繁荣提前了,“起死回生”他还谈不到,真正做到这点的私以为是马季姜昆这代人。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五六十年代的彷徨期,六七十年代的湮灭期,八九十年代的空前繁荣以及2000年后的透支期。最要命的是第二个阶段。
郭德纲在《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中说“传统段子总共1000多段,经过演员们的努力还剩下200来段。”这句话有两点错误——传统相声没有1000多段,作品的遗失也不能全怪演员。
有幸翻到60年代的一张旧报纸,相声的多灾多难跃然纸上。也因此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马季、姜昆那代人有多么不容易。
1966年《天津新文艺》报纸刊登一篇文章,例数建国17年来几十段“问题相声”。这篇报道角度新颖,措辞犀利,讽刺意味十足,堪称杂文界的“歪批相声”。
出于客观原因报纸不给大家截全,这里仅以几个段落为例。
马三立马老果然大腕,榜上有名。
《批三国》《文章会》《八扇屏》《夸住宅》,这都是传统相声中的精品,旧社会相声艺人安身立命的本钱,这里挑出毛病来了。
必须承认,部分批评有中肯之处,比如《酒会》确实低俗了些,确实没有传承的必要,但大多数都是故意曲解的,为了批判而批判。
这里有两个段子值得一说。《开粥厂》最初的脚本是《暖场》,经马老整理加工成了现在的样子。《打白朗》原名《得胜图》,张寿臣创作的作品,几经演变成了现在的《西征梦》。
《报菜名》最初只是个贯口小段,好多艺人初舞台都拿这个段子练手。
这几个都是“腿子活”,学唱类的节目,最考验演员的戏曲功底。这类节目确实容易出问题,所谓“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常贵田先生有个创编段子,讽刺的就是这段时期的演出生态,他给《关公战秦琼》换了个名字——002大战002,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好笑。
《交租子》应该就是李德钖的《唼封钱粮》,他跟张麻子合作的版本最为经典。1908年百代唱片给万人迷录音,其中就有《唼封钱粮》,现在网上还有资源。
《扒马褂》就不用说了,相声界至高无上的存在。这个作品最牛的不是包袱有多好,而是经典至极的相声结构。后来许多所谓的“创编相声”、“新相声”用的都是《扒马褂》的底子。
截图至此,大家看个新鲜。
文章透露了两点信息,一个是提供这个名单的绝对是专业的相声演员,外行做不到这么面面俱到;另一个,有些段子失传了。
比如《珍珠衫》《白字会》,这两个段子现在没人演了,不是说效果不好,关键是不会,没传下来。
马季、姜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传统相声的氛围天然不足,客观环境比较严酷,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熬过困境带相声向死而生更是天大的功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马季、姜昆属于超额完成,是值得相声迷尊重的。
相声马季
找最新免费影片就上孤狼电影网-更新更全更受欢迎的影视网站-gulangyc.cc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